我曾经拿命换的儿子,现在日夜颠倒玩手机、不学习、摆烂对抗,什么方法都没用……


宁心姐:

你好。我想求助我儿子不去上学的问题。

去年9月份,我儿子升初二,是我们这里的重点学校。但开学没几天,他突然跟我们讲不去上学了。他在家的时候,就待在自己房间里日夜颠倒地玩手机游戏。我们跟他商量就算不上学,在家也看看书,不要一直玩手机。他爸爸要没收手机,结果他一拳头打过来,他爸被气得不行。

我们跟他不知道吵了多少次,我感觉自己命也要吵没了!好像只要我们一开口,我们全都是错。我想放弃,大家都躺平吧,大家都解脱了。可是我做不到真的狠下心放弃,他现在不上学,他以后怎么办。

我和他爸爸想了各种方法,软的,硬的,但最终都没有用。他几次答应好了,但到第二天早上,就各种理由不去学校。

我现在管也管不动,骂也骂不醒。我甚至有过,要是没生过他就好了的想法。但其实当初为了生他,我从鬼门关里走了一圈,命差点没了。他是我拿命换的孩子,我一直都把他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。为了陪他学习,我辞职带他,为了让他进好学校,我和他爸爸费了很多心思。

看他现在的状态,我们心里真的接受不了。我们现在还能做些什么呢?

寒香




宁心邮箱

寒香:

你好。

曾经拿命换的孩子,你是那么爱他。我能感受到你的委屈、愤怒和无助,抱抱你。

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,我们的这些情绪也是允许存在的。同时,我们也需要注意到,别让这些情绪进一步影响亲子关系,甚至推动我们跟孩子更加对立。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安全的方式让这些情绪流淌出去、释放出去。

当我们的状态回归一些的时候,再来看向问题,方向会清明许多:孩子青春期突然叛逆厌学,甚至躺平的背后,其实一直隐藏着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。

父母期望越高,孩子学习的动力越匮乏

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好事,但是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,只有达到了父母的期望,自己才配得到爱。否则,父母的期许,反而成了伤害孩子最深的毒药。

我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,曾经有孩子和我说“老师,如果我成绩不好了,我的爸妈就不爱我了”。

你生儿子的时候,从鬼门关里走了一圈,一直把他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。为了陪他学习,辞职带他;为了让他进好学校,费了很多心思。这个过程你付出了很多,不过也觉察一下,是否同样给予了孩子过多的期待?

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。有时候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,完全是“一厢情愿”,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,盯着孩子的成绩,加上长时间的期待和施压,往往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疲惫和厌倦。

有的时候,父母的期待,原本是想激励孩子,结果却不知不觉变成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。

关于孩子的学习,有“四个走出”一定要知道:

从攀比思想中走出来

从分数思想中走出来

从抢跑思想中走出来

从过度学习中走出来

孩子平凡,就承欢膝下;孩子出类拔萃,就鼓励他展翅高飞。接受孩子的普通,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。

放下固执的念头,踏踏实实回归到养育孩子的初心,接纳孩子,好好爱孩子。因为“爱”是拉孩子上岸的力量。

增加家庭的休闲娱乐功能,让孩子远离手机成瘾

孩子为了能玩手机游戏,可以摆烂,可以争吵,甚至动手,使出一切对抗的手段……我们要引导孩子纠正沉迷手机的行为,必须先知道形成这个行为的“因”是什么。

这是第一步,也是最考验我们的一步,需要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同理,让孩子慢慢感受到被接纳,也让他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,从而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,迈出改变的第一步。

具体怎么做呢?当孩子在家庭成长环境中,快乐感增强、幸福感增强、体验感增强、存在感增强,他就不容易脱离真实的生活,沉迷在虚拟的游戏里,也更愿意与我们沟通交流。这里有2个建议、1个注意和1个坚持,想分享给你。

✔ 2个建议

(1)增加孩子的娱乐活动,但是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得是他喜欢的。比如他喜欢听歌,不妨带他一起去看演唱会;他喜欢手工制作,就带他一起挑选DIY的材料和教程。

(2)增加和孩子的情感交流。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立体式的环境,比如带孩子去户外,去露营,去游览名山大川……当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足够的乐趣、满足感、成就感,他就不再那么依赖手机来寻求快乐。相反,他会更加享受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。

✔ 1个注意:

过程中,我们需要注意自身情绪的稳定,不把焦虑情绪传达给孩子。有的父母经常训斥孩子:

“你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”

“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!”

“学习不好,你这辈子就完了”

 …… ……

以上这类言语,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、自信心,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焦虑。当遇到压力的时候,就会采取各种方式去逃避,比如继续沉迷手机。

当我们气定神闲,通过自身言行,向孩子传递稳定乐观的状态时,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,内心才能真正得到“减压”,进而减少继续将手机当作压力的出口。

✔ 1个坚持:

陪伴孩子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过程,不是那么急速的。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耐心,也要对自己有耐心。坚持重复对的动作,坚持为孩子的一点点改变鼓掌,坚持肯定每一次有质量的亲子陪伴。

相信时间的力量,终会回应我们不变的爱的初心。



写 在 最 后



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头,就好比长江黄河的发源地,是一股涓涓细流,温润滋养,一路不断汇聚生命能量,奔腾不息。这样的源头从不澎湃,无需激烈。父母唯有不断成长,提升自己的内核,才能让源头真正稳定有力,真正能支持托举孩子。

祝愿每一位父母真正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。

爱你的宁心



本/期/回/信专业支持

指导师   曹永平(沐子)

无锡市妇联婚姻家庭教育指导师

考试心态辅导师、绘画心理分析师

技术督导辅导师   谢 梅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家庭教育指导师


无锡线上心理疏导在线倾诉情绪压力家庭婚姻疏导心理辅导咨询

情绪压力:敏感多疑、情绪低落、人生迷茫、社交恐惧、焦虑烦躁

职场规则:升职无望、害怕应酬、同事关系不和、职业规划迷惑

亲子学业:沉迷游戏、攀比叛逆、厌学早恋、学习困难、亲子关系

电话14706188701  曹老师